記者從北京新航城公司獲悉,目前136棟新機場安置房住宅樓主體結構基本完工。今年2月下旬,工人將陸續返回施工現場。工程開工后,主要進行的工作為剩余結構的施工、二次結構砌筑、外墻保溫施工及水暖管線施工。據悉,新機場安置房計劃于2017年6月底實現樓座主體結構全部封頂,2017年年底完成樓座80%外立面裝修及室內裝修。
安置房分榆垡、禮賢兩個組團,總建設用地面積約71.5公頃,住宅小區總建筑面積約194.4萬平方米。住宅樓共計136棟,層數為12-18層,高度在33-55米之間,地下車庫覆土厚度為3米。其中,榆垡組團建設用地面積約59公頃,住宅小區總建筑面積約160萬平方米,住宅樓共110棟,外圍配套建筑面積約7.1萬平方米;禮賢組團建設用地面積約12.5公頃,住宅小區總建筑面積約34.4萬平方米,住宅樓共26棟。
在安置房方案設計階段,將“綠色建筑、慢行交通、智慧社區、以人為本、戶型合理、配套完善、傳承歷史、留住鄉愁”等理念融入建筑方案;在工程建設階段,創新工程建設管理模式,建設綠色、文明標桿項目。
在配套設施建設方面,統籌考慮百姓交通出行、就醫、教育、休閑娛樂、養老以及社會管理等多方面需求,合理布局各類設施場站,同步開展方案設計和工程建設,確保與安置房同步交付使用各項配套設施,充分保證百姓回遷后各項生活所需。
在配套工程建設方面,為體現“精品工程、樣板工程”要求,開展樣板路方案設計,將綠色城市、海綿城市、智慧城市等理念落實到具體方案中,實現交通設施與公共空間的一體化設計,從城市街道家具、景觀照明燈等體系體現航城特色。同時,充分考慮百姓生活習慣和出行規律,圍繞公園、商場、幼兒園等設施建設慢行系統。
在安置房設計方面,充分體現低碳、綠色理念。嚴格按照“綠色建筑二星”標準開展工作。在安置房的規劃設計中,所有住宅均達到綠色建筑二星級標準。全部投用后,每年可以減排二氧化碳13615.37噸,節能5236.68噸標煤。新航城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,安置房采用太陽能“集中集熱、集中儲熱、分散輔熱”方式提供居民生活熱水。讓安置百姓能夠充分享受綠色低碳、智慧生活帶來的幸福感和舒適性,同時降低生活成本。此外,以建立綠色工地為標準,嚴格要求安置房所有工地達到綠色工地標準。
安置房建設采用多項環境模擬技術優化規劃方案。據了解,基于安置小區的總圖布局,通過風、熱、噪聲環境的模擬分析,對每個小區的樓座擺布、通風廊道、植物配置、建材選用等方面進行優化。提煉居住區規劃設計的一般原則,實現科學、精細化設計。
新機場安置房采用雨洪利用系統,來實現水資源的綜合利用。在安置房規劃、建設、運營中實施指標體系,在安置房景觀設計中,充分體現綠色低碳理念,以大興國際機場紅線內伐移樹木為原材料,通過木屑樹池、碳化木垃圾箱、碳化木座椅等的應用,實現樹木多種形式再利用。